男人的心態「the Faces of Manhood」
簡祺亮
Awaken Souls 在這兩年間,在不同的教會裡,舉辦一個可特為男士而設的「男子漢」課程系列。內容由「Men’s Fraternity」提供,講者為Dr. Robert Lewis。
課程分作三個不同層次的課題:第一個是「the Quest for Authentic Manhood真男子漢」、第二個是「Winning at Work & Home工作與家庭雙贏方案」及第三個是「the Great Adventure再闖高峰」;每個課題再分別細分作24、16和20個主題。先以個人自身出發,再延伸到家庭及職場,最後在這兩個穩固的基礎上勇闖高峰、建立一個有價值、有意義、榮神益人的人生。這也與中國傳統思想,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理想進程不謀而合。
我們希望在此集中討論在「the Quest for Authentic Manhood真男子漢」課題中一個有關男人心態的問題。作者稱之為「the Faces of Manhood」,我們可以理解為形容人的本相、心態、表現等。古今中外充塞著不同方法去了解、形容、表達一個人的心境、身心靈狀態和待人接物的態度。中國古語有云:「相由心生,有諸於內形於外」。外表的行為樣式正好反映內心的境況;心靈的狀態又會在言行舉動中流露無遺。
為什麼要了解自己,孫子兵法有道:「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,知己不知彼,一勝一負,不知己不知彼,每戰必殆」。先賢提醒我們勝敗並非無因,更絕非偶然。我們相信人人都盼望自己能在家庭、事業、愛情、友誼、等環節中順利、成功和有所作為。如何能達到這個目標?首要條件是,你要先了解自己的本相、心境、身心靈狀態和待人接物的態度,否則會感覺力不從心、困難重重和事與願遺。
在第一個課題「the Quest for Authentic Manhood真男子漢」的第二個主題中Dr. Lewis指出男人有四個主體理想心境、身心靈狀態和待人接物的態度 「The four faces of Manhood」,(以下簡稱為態度);而在每個理想態度中,又會因不同的取向,而產生兩個極端對立的態度。所以在四個主體理想態度的框架下,產生十二種不同但互為影響、互為因果的態度。雖列舉十二種不同的態度,但這絕不是一個靜止、固定的狀態,而是一個互動、常變的狀態。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空、環境,表現也有不同。況且這絕不是一個有與無的問題,而是一個多與少的問題。即每一個人,或多或少都會擁有這十二種態度的某百分比,但比重因人各異。重要的是要我們去了解自己實際的態度,與理相的態度差別有多大,偏離有多遠,從而作出適當的更改、變動和協調。
介紹和分析這十二種態度的目的,并不是要將人定形定格,更絕不是對任何人作批評和判刑。而是期盼提供一個指標、提醒、甚至警告。讓我們了解當我們的「態度」遠離理想目標時,對自己、家人、朋友甚至社會,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傷害。當我們可以對自己有更深入和徹底的了解和省察後,就可以作出適當的更新和重整。
第一個理想態度是「帝王」(King) 的態度,其極端的對比是「暴君」(tyrant) 的態度及「敗君」(abdicator)的態度。「帝王」喜愛真理和公義,處事強調原則,不會隨波逐波,不會朝令夕改。如舊約聖經箴言4章18節及20章7節所論述:「行為純正的義人,好像黎明的光、越照越明。」他們勇於認錯及願意承擔後果。舊約聖經撒母耳記下第十二章,記載「大偉」王被先知「拿單」直斥其罪時,他毫無保留的向神悔過,求饒恕。這就是「帝王」之態度的表表者。
「暴君」自覺自己就是真理,以自己的意向當為世上的原則。不單不理會他人的感受,更凡事以自己的利益為依歸,更渴望去支配和壓制他人,使眾人成為他的奴隸。
「敗君」虛有其表,內心卻空空如也。凡事不置可否,沒有理想、沒有原則,不希望負上任何的責任,只是見日渡日而已。他對自己應負的責任不單視若無睹,更有一種放棄的心境。
第二個理想態度是「勇者」(Warrior) 的態度,其極端的對比是「毀滅者」(destroyer) 的態度和「懦夫」(Quitter) 的態度。
「勇者」之態度最為人尊敬和歌頌。這類人不懼環境、不怕艱辛,勇字當頭,樂意承擔。以大無畏精神面對人生的挑戰、以樂天的心境去享受奮鬥的成果。他們處變不驚,永不言敗,憑著再接再厲的勇氣,邁步向前,奔走神賜予的生命。
「毀滅者」深信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,又認為「一山不能藏二虎」,怕他人成為自己的絆腳石,會妨礙自己的成就。便先發制人,以破壞和摧毀其他人的工作為己任。這等人心中失喪了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的真理。
「懦夫」沒有主見,退縮怕事,畏首畏尾,沒有上進和向前的動力。一遇困難便打退堂鼓,寧願鳴金收兵,也不想乘勝追擊。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,失卻了希望之火。不敢面對挑戰,反事推御責任,以為扮作駝鳥就可以瞞天過海。
第三個理想態度是「仁者」(lover) 的態度,其極端的對比是「批判者」(critical) 的態度和「冷漠者」(cold) 的態度。
「仁者」樂於與人融洽共處,尊重對方的感受,願意分享自己的思絮情懷。但可惜的是,這種態度並非一般男性的「常態」。男人普遍少,和甚至極少,表達和流露個人的感受、情緒和內心的掙扎。大部份喜、怒、哀、樂的感受多埋藏在心底。不單不開放自己,更甚者是不懂、不想、不願意和不敢向家人、朋友表達關懷和愛意和內心的困擾。這絕對是男人的最大「死穴」,男士們呀,要多多留心!
「批評者」喜歡吹毛求疵,識「彈」不識「唱」,凡事雞蛋裡挑骨頭。他們自覺比任何人都優勝,所以只看見他人眼中的刺,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。他還以為自己是最有建設性和最「棒」的一個,可悲!
「冷漠者」抱著「事不關己,己不勞心」的態度去待人接物。對人冷酷無情、漠不關心,「大難來臨各自飛」是他的座右銘。他找不到可以說服自己應該去關懷和幫助人的理由,因為可能他就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。
第四個理想態度是「友善者」(friend) 的態度,其極端的對比是「利己者」 (user) 的態度和「孤獨者」(loner) 的態度。
「在家靠父母,出外靠朋友」這句中國民間智慧名言一語道破人際網絡和關係的重要性。「友善者」珍惜友情,強調分享、承擔、互補、互勉和互勵的精神。正如舊約聖經箴言27章17節有道:「鐵磨鐵、磨出刃來.朋友相感、〔原文作磨朋友的臉〕也是如此。」朋友間相互的磨練,肯定能培養、建立和發揮各人的潛能。
「利己者」常掛在口邊的話是「有利於我乎?」他們將人際關係建基在一己的利益上,對他來說,與人交往只是一個可以自肥利己的良機,一旦再沒有利用價值,便會消失於無形。
「孤獨者」隱藏在自己的「衣櫃」內。他們怕自己、怕他人,怕因與人接觸後,所帶來的不可預知的「極可怕」的後果。他寧願孤孤獨獨,與任何人都「老死不相往來」。
有沒有一個或多個上述所提及的「態度」可以描繪你現時的心境呢?你自覺自己是那一類人呢?你會是那樣子的人呢?更重要的是你想成為那一類的人?
沒有一個人只擁有一種態度,沒有一個人只能擁有一種態度,更沒有一個人不能改變他現在已有的態度。大家或多或少、或在不同時、空、環境會表達出不同的態度。但最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去追求改變、追求進步、和創造一個更理想的人生。保羅在新約聖經羅馬書12章2節提醒我們: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.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、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可喜悅的旨意。」
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19章,記載耶穌和一個少年的官講論永生的對話。門徒對耶穌的論點百思不得其解。他們希奇、驚訝地對耶穌說:「這樣誰能得救呢?」。可能你也有強烈的認同感,「那麼,我怎能改變我的心態呢?」問題在於我們只著眼於自己的限制,和依靠自己的能力。當我們完全理解自己的弱點後,便覺困難重重,盼望全失。耶穌認同和理解我們的困擾,他繼續說「在人這是不能的」。他理解人的有限,所以向我們提供一條生命的道路、一個不滅的真理、一個活潑的盼望:「在神卻不然.因為神凡事都能」。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」可能是很多人的信念,更可能是很多人的咒詛,以為我們永不能跳出這個死胡同。但耶穌說:「神凡事都能」,就打破了這個牢固的枷鎖,讓我們在基督裡得勝,得著重生,永享自由。
保羅在新約聖經以弗所書第4章,傳給我們一個喜訊:「你們學了基督、卻不是這樣.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、領了他的教、學了他的真理、 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.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、漸漸變壞的. 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.並且穿上新人.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、有真理的仁義、和聖潔。靠著神的力量,心意更新而變化,脫下舊人換上新人。」
各位男人,不要怕,只要信。請謹記:「當信主耶穌,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。」
更新 (週二, 04 八月 2009 19:5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