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祺亮
約瑟的生平使人情緒激動,迫使讀者不斷問:「為何、為何、為何?」
在一個有一個父親、四個母親、十二個兄弟姊妹,鬥爭連連的家庭中長大,且是父親的超級寵兒,他的經歷和心境會是怎麼樣的呢?雖差不多是家中最年幼的,但他擁有特權、享受不同、甚至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。他與兄長們的仇怨是誰的錯呢?是因為他自己的驕傲呢?是父母的教導無方呢?或是兄長們的嫉妒呢?
他做錯了什麼?為何比起所有的人,他總是凡事不如願、受苦受難?
最吊詭的是,約瑟自己發夢及替人解夢,但他沒有發替自己消災解難,逢凶化吉的夢。他亦不能替自己將要承擔13年的痛苦作任何的準備。神沒有讓他看見將要行的苦路,神沒有向他預告患難和危險,但聖經多次明確指出神與約瑟同在,他就百事順利。你可能會問,如果神先讓約瑟看見他受苦後的輝煌和成就,會否使約瑟更有力量和勇氣去面對苦難呢?你會否有同樣的疑問?你會贊成這個論點嗎?
約瑟的故事帶給我們不少疑難:人真的可以絕處逢生嗎?信靠神真的可以隨遇而安和逢凶化吉嗎?苦難真的終會過去嗎?苦難過後真的有好日子過嗎?惡運到了極點,好運就一定會出現嗎?有這樣的保證嗎?你是否在你的人生裡也找到約瑟的影子?
拒絕被動
約瑟的故事給我們最大和最深刻的啟發,就是要「拒絕被動1」(reject passivity)。拒絕停留在一個自以為「安全、安逸和受保護」的方位,不向更豐盛的方向邁進;拒絕停留在一個以「不變應萬變」的心境來作藉口,不去接受挑戰和不去挑戰自己;拒絕停留在一個自以為「無能為力」的境況裡,作自我麻醉,不去向賜人生命、力量和智慧的神求憐憫;拒絕停留在一個「自怨自艾」的心態內,不向創造天地萬物的主求幫助。
拒絕誘惑
聖經記述約瑟原來秀雅俊美,但吊詭的是,他的優勢和強項反使他陷入險境,引來殺機。約瑟的秀雅俊美吸引了他主人的妻,她情不自禁的主動出擊,以目送情。落難異鄉、淪為奴隸、身無分文、處於被動狀態的約瑟,他可以有什麼選擇?面對一個這樣吸引的建議,一個可以一登龍門,聲價十倍的機會,為何不試?為何不博一博?與其終身作一個卑賤的奴隸,永不翻身;與其終日嗟歎人生苦短,不如「缸瓦船打老虎、盡地一煲」,成則為王,敗則為寇。瀟灑走一回,還有何求?還可以有更差的可能和結果嗎?
約瑟可以有以下不同的選擇:第一,他可以出一招順水推舟,半推半就,來一個名、利、財、色全收的計劃。第二,他可以既不推卻亦不積極附從,以免得失米飯班主,又可以保著生計,來一個「好女兩頭瞞」,兩全其美的策略。但約瑟偏偏選擇了第三個方案,一個表面上產生最大衝突面的方案,一個「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」的方案。他堅決的拒絕被動,他選擇獨善其身,擇善固執。不利用自己的俊美作籌碼,不破壞主人對他的信任,不願意佔主人妻子的便宜,不貪圖不道德的回報,不犧牲自己的誠信及最重要的是不敢得罪神。約瑟採用「四不政策」:不接受、不聽從、不同寢、不同處,來作為拒絕誘惑的方法。約瑟本可利用他天賜英俊的「本錢」去獲取豐厚的利益,但他不單不主動利用他的條件,更拒絕自己和他人,利用神賜的福份,作不榮神、不益人的「勾當」。他主動的拒絕被動,堅定不移的向誘惑說「不」!
拒絕驕傲
「妙」! 約瑟對夢的解答,在法老和臣僕的眼中真的是拍案叫絕,但最妙的是他能一箭雙鵰、一石二鳥,化解了法老和臣僕的難題。第一,法老終於可以找到解除困擾他的答案;第二,臣僕也鬆了口氣,因如繼續找不到答案,法老可能會遷怒於他們,講出如在但以理書,尼布甲尼撒王因夢對臣僕所說的話:「你們若不將夢和夢的講解告訴我、就必被凌遲、你們的房屋必成為糞堆.」
約瑟帶著高官的推薦,挾持著兩個成功、輝煌的案例和業績,昂首離開卑賤黑暗的監獄,更衣淋浴、身光頸靚的,進見在埃及人心目中如神一般的法老王。你嘗試想像當時約瑟的心境和表情,又嘗試想像監獄內的官員和被囚的人的心境和表情。一言以蔽以,難以想像!
約瑟本可以藉此機會來一個堂而皇之的自我簡介,將覆歷鋪陳王前,以助威勢。但約瑟對王的高度稱讚:「你聽了夢就能解」,不單沒有照單全收,據為己有,反之清楚明確的拒絕承認那是他自己的真正能力,變相否定了他是主角。約瑟說:「這不在乎我」。這樣的話對他有利嗎?他應該神神秘秘,故弄玄虛,置眾人於五里霧中,就可以玩弄各人於掌上。何必要揭曉底牌,自暴其短,赤裸裸的暴露身份於人前?如真的不是他的能力和功勞,為何法老要勞師動眾,邀請一個階下囚來主持大局?約瑟的一言,實可以使他喪失了一切優勢。
但約瑟拒絕將不是自己的榮耀收歸己用,反之,願意將一切榮耀歸回保護他、愛他和藉得他信靠的神,說:「神必將平安的話回答法老。」約瑟明白他只是一個中間人,一個跑腿,一個奴才而已!約瑟拒絕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自吹自擂,反之,願意主動的棄掉自誇、自傲和自豪,讓神在法老和眾臣僕面前得到該得的榮耀、敬畏和讚美。
拒絕仇恨
約瑟沒有理由不怨恨他的兄長。父親喜歡他,甚至父親對他偏心,關他什麼事?他有什麼錯,為何針對他,為何不向偏心的父親作難?為何要出此毒手,置他於死地而後快?十三年的苦難,二十年的孤苦,賦予約瑟仇恨的權利。如你是約瑟,你會如何應付和處理?
約瑟沒有更改歷史,沒有隱瞞兄長的惡行,更沒有淡化自己不能磨滅的情緒,約瑟劈頭就指出是他們把他賣到埃及。約瑟沒有忘記他的慘痛經歷,雖然當他開始過好日子時,在第一個兒子出世時,他嘗試忘記過去的悲傷和忿恨。他將大兒子的名字改做瑪拿西、〔就是使之忘了的意思〕,因為神賜他豐盛的福份,便可以蓋過以往的苦澀。但剛好相反,每當他見到和呼喚大兒子瑪拿西的時候,幾十年的傷痛往事就會全湧到心頭。
約瑟沒有合理化、沒有美化兄長的惡行,但在他們的惡行以上,他看見另外一幅更大的圖畫,他也讓兄長們去看這個由神設計的更大的圖畫。如詩篇二十九篇第十節,詩人說:「洪水氾濫之時、耶和華坐著為王.耶和華坐著為王、直到永遠。」我們時常會問,當苦難出現時,神在那裡?神好像隱形了!聖經正正的指出耶和華是坐在大水上為王,神在我們的苦難之上作王,安排大局、主持大局和控制大局。
約瑟清楚知道他的被賣不是命運的使然,亦不是單單是兄弟的安排,而是神的差遣、是神的計劃。約瑟知道他們因為私心針對他而作出這個惡行,但神有更遠大,更豐盛的計劃,為要救他,為要救父親兄弟一家,為要救埃及全國人民,及為要救一切因此得益的人。所以這麼偉大的計劃只有全能和慈悲的神才有能力安排和成就。所以神才是那個總設計師。約瑟沒有否定兄長們的惡行,但因深信神的救贖計劃,神有公義的安排,便選擇拒絕繼續仇恨兄長們,反之,欣然的將對兄長們的仇恨全然放下,交在神的手裡。他選擇在神裡面忘記與寬恕 (forgive and forget)。
拒絕報復
常人道:「君子報仇,十年未晚;有仇不報非君子。」約瑟的哥哥們以小人之心去量度約瑟的心。他們不了解約瑟,不信任約瑟,以為他只是個偽君子,在父親面前做好做歹,其實是等候時機,一旦父親去世,便會原形畢露。可能是因為他們帶著報復的心傷害約瑟,所以也帶著同樣的心態去衡量他。
約瑟哭了!約瑟為什麼哭?他哭,因為兄長還不真正的明白他和信任他;他哭,因為兄長還未確信他真心的順服神的計劃,拒絕仇恨他們;他哭,因為覺得「弟兄和睦同居」是否真的這樣困難嗎?
約瑟沒有否定他們以前的動機惡毒,但他的回應很直接了當:「我豈能代替 神呢?」我沒有權。我只是一個人,我沒有權去判斷他人,沒有權去審判他人,更沒有權去定他人的罪。他更相信神比一切都要大,神才有權定是非黑白,審判獎賞,神對他和兄弟一家有更美好的計劃。約瑟拒絕擔當審判官的角色,他拒絕為自己的痛苦作報復,反之,願意在神面前完全放下自我、放下了自己的權力、放棄維護自己的權利。因為他知道他不應、不能和不敢扮演神的角色。因為他不是神!
明白了、明白了、終於明白了
以賽亞書五十五章八至九節提醒我們:「耶和華說、我的意念、非同你們的意念、我的道路、非同你們的道路。 天怎樣高過地、照樣我的道路、高過你們的道路、我的意念、高過你們的意念。」約瑟終於明白神才是他人生的總設計師,神的原意是好的。他的失敗與成功、苦難與恩典全在神的旨意中。一切都是神的計劃、神的揀選、和神的差派,人只是神的器皿、神的使者、和神的見證人。
- Dr Robert Lewis, Series I The Quest for Authentic Manhood, Session 18 A Biblical Definition of Manhood, Part
2。聖經中真男人的四個要素:
a. Rejects passivity,
b. Accepts responsibility,
c. Leads courageously,
d. Expects the greater rewards, God’s rewards.